随着“双减”令的下发及强制性执行,目前校外教培机构纷纷倒戈,表面摘掉招牌,看似金盆洗手,实际在转移主战场,比如“高价奶茶”变相补课就是典型案例。
社会上,各大教培机构纷纷明确表示执行“双减”政策,这是好事,家长也拍手叫好,但这种貌似“一刀切”的做法却滋生了不可预期的社会现象。
接二连三的政策发出,在于规范教培机构行为,达到“双减”目标
日前,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行风问题的有力举措。
首先,我们要弄清整治的原则是什么?比如说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明确规定了两个限制条件:
一是在职教师,二是有偿补课。
按规定来说,只要出现补课,满足其中一条,就算是违规,一旦被查到或者有人举报,相关人员必然受到处罚。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浙江省某地区一对教师夫妇在家给自己孩子补课反遭举报。
该建议太荒唐!要求宁波市教育局立法,禁止教师给自己孩子补课,理由是对其他孩子不公平!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生怕别人超过自己的想法是多么无知!教师也是为人父母,他们也有孩子,换个角度来,是父母给孩子辅导作业,被理解为补课,也要立法禁止?
对此,宁波市教育局也很无奈,也不好伤了这位家长的心:“您好,感谢您的建议”透露了当局者的无奈,其中,千言万语无法表达!
如果是家长把政策理解失误,倒不如说个别家长心存妒忌,见不得别人好!
近期,一位退休老教师在家没事做,想在晚年发挥点余热,免费招生了几个即将参加中考成绩却平平的学生,未曾想,被一学生家长举报“违规补课”,当地教育局兴师动众前来问罪,结果查出:老教师未收一分钱,且已退休,没法只好怏怏而归。
问题出在哪?家长如此草木皆兵的行为不由得让人深深地打了一个寒战!
如何正确地看待“双减”?薛二勇表示,《意见》只是不支持学生在校外参加学科类培训,对于思维训练、素质拓展、音体美和个性化的需求,校外培训尚有其发挥空间,未来也需要向这些方向转型,从多角度保障孩子的全面发展。
因此,无论家长、教师、学校还是培训机构,都需要进行思维上的转变,不以考试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和评判标准,而是要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
问题是,部分家长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评判一个学校是否优质的标准是升学率的高低,这种现象也不见怪,高考不正是以成绩来选拔人才的吗?任何一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便出现了上述“见风就是雨”令人哭笑不得的投诉、举报现象。
令人欣慰的是,教培行业疯狂增长、获取暴利的时代要过去了,但给行业降“虚火”不意味着一蹴而就,尚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理解,转变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给改革留点时间和空间,一起完成这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创举!
对于那些见不得别人好的家长来说,更应该端正思维观念,正确认识“双减”的初衷,利用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还教育一个清净的环境,共同给孩子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学习条件。
培训机构以后转型往哪儿转?重点放在哪一块?核心教育怎么搞?在谈到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培训机构转型时,小编觉得,在这种形势下,培训机构在新形势下应该沉下心来认真思考,多听听政府、领导、专家等多方意见,在这个关键时刻,谁选对路子,谁掉头快,谁走的路对,抓得重点既符合社会期许,又符合政策要求,谁就更占有优势,拥有成功转型的更多机会。
近日,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发布,“双减”政策正式落地,给校外培训行业带来极大的震荡,更传递出此轮监管重点在于对教育行业进行优化的信号。
随着教培行业陷入至暗时刻,众多学科课外辅导和线上培训机构也将“走投无路”面临着关停或转型的危机局面,但学生学习的需求并不会因此而停滞,随着整个行业生存规则生变,新的机遇浮出水面,市场开始纷纷把目光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