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家长们的焦虑何处安放?
当时代财经以家长身份咨询“双减”政策是否会影响开课时,学而思与新东方的老师均表示,目前尚未接到正在授课的课程有任何变化的通知。至于8月份新开的课程,学而思的老师则称,建议报名一对一,或是8人小班;至于秋季开课详情则需要家长带孩子到学校后,再看如何安排。
在记者咨询过程中,也有家长来到前台咨询类似安排。“双减”新政下,焦虑的群体除了千千万万的培训机构老师,还有成万上亿的学生与家长。
在学而思上小升初课程的高飞告诉时代财经,同学之间也有议论之后的课程如何安排,“未来可能初中的补习课程暂停,小学生的还可以上。也有可能都转线上,反正都有摄像头。”高飞提到,她此前曾经在另一家名为品读行教育机构补习,目前品读行的课程已经改为兴趣班,例如跳舞、小主持人等。
邵女士家里有个读二年级的女儿,她告诉时代财经,就在新政公布的那个周六,补习班的老师告诉他们,这一次还能报班,但之后不确定,而之前课程突然被下架。“一直都没有消息,到今天突然说只剩最后一个学位了。”这导致她无法选到合适的班型与时间。“感觉这些机构也禁止不了,可能最后更隐蔽一些。到时候就要抢好师资,或者收费更贵。这对于家长来说或许更麻烦。”
邵女士称,现在教育焦虑确实成为了阻挡人们考虑二胎、三胎的重要原因。她给时代财经讲述她在一家教育机构午休时候看到的情景,“本来小朋友上下午都有课,已经很辛苦了。中午休息,外卖还没送到,一个家长扔了一份卷子给小孩‘给我做’。”邵女士直言,“孩子们太难了,再生多一个,我搞不赢。”
但现如今,“双减”新政的落地也让邵女士觉得无所适从。
“过去是没有条件,现在有条件了,家长怎么会不好好培养自己的孩子?尤其是我们这些普通家庭,要拿什么给孩子做支撑?”
与邵女士同样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不少家长在培训机构群、家长论坛表达焦虑。有人调侃“让新东方去南昆山开课,大家一边呼吸负离子、一边补习”。有网友称,双减工作致使一部分人不用再焦虑了,可是另一部分人就更焦虑了,因为社会竞争,毕竟还是很激烈的。
7月28日,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专家安光勇对时代财经表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的政策变动,会打破原先的平衡,给教育的惯性带来很大的冲击。“一是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代替原先的教育机构给孩子应有的教育;二是让家长付出和牺牲更多时间和金钱上的代价,来弥补因教育机构的消失而导致的空缺。”
“叫停培训机构以后,学生和家长肯定都会不适应。”廖老师是广州一家重点中学的老师,在他看来,“双减”政策切中了问题所在,但关键是如何科学落地。
廖老师对时代财经分析,学生可能短时间内不知道该干什么,不会自主安排时间,更别说自主学习了。家长周末也会少了很多自由时间了,不能像以前一样把孩子安放到机构。“政策落地后,家长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给家庭和孩子。而中国家长,或是由于家庭观念的原因,或是囿于时间有限,并不习惯这样的状态。”
廖老师认为万事起头难,社会需要先把家长的周末还给家长,家长才有可能陪伴孩子,这样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廖老师进一步指出,“双减”后不能把所有问题推给学校和老师。“之前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并没有因为机构的存在而减少,所以以后也不应该因为机构的减少而增加。课余生活一定是学生在家的,在社会的,而不是在校的。否则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可能减少,只是换一个地方而已。”
应试教育的反思与素质教育的重提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意见》的指引让家长们想起了十年前倡导的减负与素质教育。
邵女士也认同“双减”政策的出发点,但她无奈称,无论素质教育的变样还是应试教育的白热化,归根结底还是升学的竞争压力所致。从家长角度看,过去倡导的素质教育并无给孩子在高考、升学等带来较大优势,所以助力应试教育的教培市场才不断壮大。
廖老师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矛盾、并不冲突,两者是不能分开,更不是对立。教育一方面是通识教育,大众教育,基本能力教育,这部分是所有孩子都必须接受的;一部分应该是因材施教的、兴趣爱好的、擅长的、自我选择的,并不是所有的素质每个孩子都要接受。
廖老师指出,当下问题的症结在于把教育当作了手段,工具化了。
“一开始大谈素质教育时,我们的教育完全是填鸭式的、为了考试的教育,考的就教就学,不考的就不学。但今天把所有认为应该培养的素质都拿来考试,其实是另一种应试而已。音乐重要,考!体育重要,考!实验动手能力重要,考!这其实还是应试教育。”廖老师称,“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孩子成长,个人的成长。而我们今天的社会更多地把教育当作了一种手段,升学的手段、就业的手段、赚钱的手段等。”
安光勇进一步指出,之前的素质教育与升学体系相关。市场上的教育机构,只是根据家长的要求,培养出所需的结果。即市场上的教育机构的KPI,只是成绩、升学率等单一标准。因此,此次改革要想得到成果,需要变革相应的制度,而不是现象本身,“我们需要治标,更需要治本。”
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副主任张家勇看来,从长期看,素质教育与升学率没有矛盾,在教育评价改革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应试教育的短期性、功利性和有效性将大大削弱,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招生改革、社会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将成为支撑和保障。
张家勇对时代财经称,不能上普通高中也不意味着没有发展空间和美好前程,伴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普职融通、中高职贯通、职教本科、职教高考等中职毕业生的上升通道越来越宽阔,未来中职毕业生可能会比普通高中毕业生发展路径更宽更广更诱人,完全没有必要过分焦虑中考分流的影响。
以上是科汛小编整理的“双减政策下家长们的焦虑何处安放?应试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并且确定北京市、上海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中提到多项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约束措施,此文件也被业内人士称为“双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