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双减”工作落地“组合拳”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是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7月以来,海南省教育厅多次就“双减”工作进行周密部署。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教育局在海南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下,从加强政策宣传、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等方面综合施策,“先行试点,全面铺开”,迅速推动“双减”各项工作在全县稳步有序开展。


一是加强“双减”工作政策宣传。全县教育系统多次召开党员学习会、学校培训会、师生宣传会,通过原文领学、交流分享学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双减”工作要义;全县统一印制《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印发给所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全县教育系统教职工每天从手机微信群“学一点”,确保政策宣传学习到位。形成了全社会熟知“双减”内容、重视“双减”工作、落实“双减”措施的良好氛围。


二是扎实推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一方面完善制度机制。严格落实“五项管理”规定,印发《陵水黎族自治县“五项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各学校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制定作业管理细则。另一方面强化督导检查。组织180名片区责任督学对各中小学校进行专项督导检查,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整改,优化学校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出现布置作业“过多、过重”现象。


三是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检查治理。不折不扣落实关于“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的要求,在“陵水教育”公众号公布举报电话及信箱。在前期情况摸排的基础上,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检查治理,截至目前,查处无证办学校外培训机构4家,责令限期整改34家,依法停止办学1家。


四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从7月24日起,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同时,全面摸排县内校外培训机构情况,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对学科类校外培训转型方向进行摸底,对预收费金额较大的机构重点关注,防止“恶意爆雷”的风险。


五是整合各方资源推行暑期托管服务。一方面,组织返乡大学生开展支教,采取作业辅导+“菜单式”特色课程的模式,开展暑期乡村公益托管班。共有12所中小学校开设了暑期托管班,返乡支教大学生200人,活动受益中小学生约3000人。另一方面,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宫暑期全程对外开放,开设中小学生暑期公益兴趣班,丰富拓展暑假托管服务。开展“圆梦蒲公英”“童心向党,筑梦成长”等系列暑期主题活动,聘请县内外专业教师现场授课,为学生们开设艺术、体育、科技、劳动等特色课程。同时,组织部分中小学生开展研学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暑假。


六是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早在今年春季学期,全县教育系统就探索“试点先行”模式,以中山小学和北斗小学为试点启动实施校内课后服务,开设91个基础班和41个特色班,开设各类课程41门,解决了广受社会关注的“四点半”放学接送难题。进入秋季学期课后服务全面铺开,全县所有非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统筹协调校内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即时、就地、安全的课后服务,参加学生人数13358人,占全县非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总人数90%,赢得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


七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推行县城核心学校“1+N”集团办学模式,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畅通教师交流轮岗渠道,以“县管校聘”改革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下一步,全县教育系统将继续加强党对“双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部门协同机制,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画好“同心圆”,打好“组合拳”,多措并举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一是派出督导组指导各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模式,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国家规定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二是着重做好作业管理,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控制时长,提高效率”的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三是积极探索,提高校内课后服务质量。通过开设科普、艺术、阅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多种课后特色课程和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四是通过学习借鉴教育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探索解决好午休午托和下午接送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完善校内课后服务支撑保障机制。一是落实经费保障机制。明确校内课后服务收费标准,落实教职工参与校内课后服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劳务报酬。二是完善教师关爱和激励机制。因校制宜,统筹安排教师“弹性上下班”,同时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对未取得证照开展培训业务、违法违规办学、侵害消费者权益、在职教师到培训机构兼职补课等行为进行重点整治。同时,做好风险应对与化解。及时向培训机构宣传政策,指导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对已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要加强舆情监测,加强社会管控,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上/下篇
  • 教育法将向何处去?这场学术年会的讨论很深度

  • 在线教育平台的企微玩法有哪些技巧?

换一换相关推荐
精选内容
热点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