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堂的反思
与众多学校一样,如此大规模,急需求的在线课堂对于嘉祥教育来说也是第一次, 在实施期间,也暴露出了一些全日制学校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01
教师实际的教学素养与在线课堂的师资需求之间的矛盾
和绝大多数学校一样,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嘉祥教育缺少的不是工具和线上平台,而是懂得如何去在线上平台上课的教师,如何在在线平台上教的更好的教师。
当前很多学校的师资趋于年轻化,这虽然有利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却让部分教师欠缺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更不要说面临更大挑战的线上课堂。
所以我们在开课前期即通过学术委员会、教科院和外聘专家对年轻教师的每节在线课堂进行了试讲和打磨,以使教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线上教室。
02
校区间差距大
嘉祥教育有多个校区,分别处于不同地域。不同的地域位置导致了开展在线课堂的硬件设备、教师观念、学生配合度、家长支持度的差距较大。
按照当地教育主管单位的要求,嘉祥教育的不同校区和年级在不同时间分别开始在线课堂。
我们利用好这一“时间差”,将先开课的学校和年级遇到的问题、困难、挑战和应对方法梳理总结好,对后开课的学校和年级予以“传帮带”,最大限度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03
对线上和线下教学不同的估计不够充分
在线课堂开课初期,我们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些是我们之前预估到的,比如平台和网络的稳定性、学生学习生物钟的紊乱、学习惰性的出现。
和很多学校一样,我们没预估到有些情况,比如教师讲-答-练的比例分配,如何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小组互动、自我内省互动等,以及家长的焦躁情绪对教师授课的压力。
在线课堂对全日制学校的现实意义
01
从国家层面来看
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在线教育是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在线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建设'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我们注意到,近几年一大批校外培训机构已经敏锐地进入在线教育行业,成为在线教育的先锋军。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全日制制学校反倒略显迟钝,这次疫情下“不得已”开设的在线课堂也是对学校的在线教育的一次形势倒逼和产品升级。
02
从全球范围来看
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国家教育政策中心2017年报告》, 2015至2016年,美国有 500 多所高中采用全日制网络授课的方式,参与学生近 28 万名。还有 130 余所学校采用混合制(线上和线下结合)教学方式,服务了超过 3.6万名的学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你听我说,一个粉笔 一本书”,而是“人人皆为我师、时时都是学习、处处都是课堂”,而在线课堂能够 完全实现这一教育发展趋势。
03
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来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学生应具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信息意识”和“社会参与-实践创新-技术应用”等素养,“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
这些发展目标很难靠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式教学实现,必须通过更加开放的在线教育对教学模式做结构性的改变,从本质上提高教学效果。
04
从教师的教学效果来看
在线课堂打破了师资辐射范围的局限性,优秀老师教授的优质课程将惠及更多的学生。
除了课程视频以外,在线课堂留下的板书、作业均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键保存,方便在课堂时间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在课后回放查看,补充提升。
同时也可作为学校学情的客观分析因素,通过技术手段为学生更智能地推送针对性练习,使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将原来的“线下学习和练习,人工分析和感知学习效果”进化为“线上学习和练习、学习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学习数据”。
但是同时教师也面临一些现实的挑战,如对技术操作的不够熟练;课堂师生互动性弱,交流方式受限;直播课时,学生的专注力都在屏幕上;信号的延迟、设备的调整、上课节奏的不流畅、过多的非教学事务处理,都会让教师觉得教学不够完美。
05
从教师的教研手段来看
从教师的教研手段来看意义是积极的。
在线课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多地域和学校的教师可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它们可以以课程视频、电子文档等多种形式,储存在容量巨大的云空间内,方便老师们随时查看和调用。
学科备课组的建设跨越了校区,实现了更多想法的融合与碰撞。通过互联网的链接,成员们群策群力,各自发挥优势特长,科学分工,设计并汇集出了一节节高品质的课堂。
学科专家们也得以加入多个校区/学段的备课组,在前期课程准备阶段听取老师们的思路, 给出指导建议;在后期课程实施阶段,专家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关注到每位教师的授课情况,及时给予老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整个教研效果也得到了完善和优化。
06
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看
在线课堂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或回放课程视频、板书、笔记等实现自学与查漏补缺,实现分层有效的“自适应”学习。
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对学生学习情况做精确和个性化的了解,发现学生在知识和理解方面掌握不够的地方,推送给教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学情依据。
但是相比实景课堂教学,在线课堂的交互性和直观性较差,缺乏课堂互动,而群体式学习产生的互动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反思平衡和批判创新。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在线课堂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明显偏少,多数课程里的老师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学生完成作业和老师批改作业的方式也缺乏面对面的交流。
长期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将难以保证,情绪上也会产生明显的倦怠。
另一方面,家长需要为学生听课提供相应电子设备,如何管控孩子的网上行为,无教师现场监控的课堂学习效果到底如何,孩子长时间的久坐与设备辐射等,必然会引起家长的担心和焦虑。
从学生身体健康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全天全科全部在在线课堂上学习,在电脑或手机前久坐,为保证声音清晰学生可能还需要长时间佩戴耳机,长期势必会引起身体不适。
07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
在线课堂也成为校长们的新课题,包括:
硬件设备的配置是否能够很好的支持到在线课堂的流畅开展;
怎样对老师进行有效率有效果的操作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线上教学;
怎样不在现场的情况下管理学生,更好地联合家长,特别是在家长复工后保证学生的出勤和听课的时长;
怎样帮助缓解老师的在线课堂行课压力,减轻老师的疲倦感;
以怎样的激励方式,帮助老师保持教学热情,鼓励他们进行创新;
怎样在长时间的在线课堂下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以保证学习的持久性;
怎样管理课程资源;
怎样以学生为中心,评估课程和优化课程等等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集团和学校地管理者在在线课堂建设时需要思考的。
如何积极应对在线课堂的未来发展
虽然近年来国家虽然相继推出了2胎3孩的政策,但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依然居多。于是全家的爱都会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一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的爱都在一个学生身上。
监管政策的目标极为清晰,阻止无序扩张的资本进一步垄断、异化教育产业。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中发现,伴随政策的密集发布,中国校外培训产业已被颠覆,业内企业不得不谋求自救——或转型、或剥离、或彻底退出市场。